围绕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财政部提出要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025 年,财政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重点将围绕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支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等开展工作。
一、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在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方面,秉持 “谁获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 的原则,精准明确流域上下游等区域间的补偿责任与受偿权利,确定以流域跨界断面的水质水量等作为补偿基准,采用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等多元化补偿方式,积极鼓励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等创新模式。
流域上下游地区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携手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形成合力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的工作格局。
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补偿资金投入机制,配套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受偿地区的考核评价与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补偿机制有效运行。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支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财政部可能会提前下达 2025 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水污染防治资金、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等专项资金。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等工作,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防治资金助力地方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以涉重金属历史遗留尾矿库治理为重点,支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
同时,积极支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项目,改善区域生态状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受损山体和地表植被;支持沿海城市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此外,强化对这些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和实施情况调度,切实提高项目进度和预算执行率,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三、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采取财政补贴等多维度措施。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推进 “气化湖南” 工程、加快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从能源供给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聚焦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加强能效提升工作,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推动各领域能效对标,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三是加快布局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促进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工艺革新,如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整合相关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完善绿色财税价格政策,落实税收优惠和碳减排政策;健全市场化机制,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断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机制,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撑和市场保障。
基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2025 年在双碳领域的财政基调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扩张性投入基调
2025 年宏观财政政策风向为积极进取,这奠定了双碳领域的投入主基调。提高财政赤字率意味着政府将突破收支平衡限制,释放更多资金用于双碳战略推进。
在新能源基建方面,加大支出强度与进度,能保障风电、光伏基地这类大型项目迅速落地,解决前期建设资金周转难题;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发行,为绿色债券扩容,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流入双碳项目,缓解地方政府与企业资金掣肘,像一些城市轨交电气化改造、绿色港口建设等项目,就可借此东风获取资金。
2.靶向扶持与结构重塑
财政资金分配将展现出鲜明的靶向性。聚焦重点行业,工业领域,对钢铁、化工等高碳排产业低碳技改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鼓励采用氢能炼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交通行业,补贴新能源汽车购置、充电桩网络铺设,尤其向重型卡车电动化、船舶岸电设施建设倾斜;建筑行业,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材料推广拨付专款。
借精准投入,重塑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催生绿色低碳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向高效减碳环节聚拢。
3.效能驱动的资源配置逻辑
支出结构优化核心在于提升效能。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优先资助成熟度高、减碳潜力大的技术项目,不再广撒网式投入。
例如,比起分散扶持多个小型生物质能试点,集中资源助力海上风电大型机组量产,能快速拉低度电成本,放大规模效应。
并且,资金投放更讲究全生命周期效益,从项目前期研发到后期运维,全程考量,避免虎头蛇尾的无效投入,让每笔钱都砸出减碳成效。
4.多元撬动与市场激活
创新投入机制是 2025 年双碳财政的关键思路。
一方面,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政府少量出资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按市场规则运作,筛选优质双碳项目注资。
另一方面,完善碳减排财政补贴机制,企业减排成果与补贴额度挂钩,激励自主减排。
以林业碳汇为例,造林企业凭碳汇量获对应补贴,刺激资本进军生态碳汇市场,变政府独唱为全社会合唱。
5.全流程监管与绩效导向
监管强化势在必行。构建贯穿项目立项、执行、验收的财政资金监管链条,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使用状况,杜绝挪用。
搭配严苛的绩效评估体系,以碳减排量、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幅度等量化指标考核项目,奖优罚劣,让财政投入不打水漂,保障双碳项目持续健康推进。
6.政策协同共振
财政政策绝非孤立存在。与税收政策配合,对环保节能企业减免所得税、增值税,增厚企业利润用于再投入;政府采购强制绿色标准,为双碳产品创造市场刚需,从供需两侧与财政资金形成合力,编织紧密政策网,驱动双碳目标稳步迈进。
2025 年双碳行业在自身发展趋势与财政部政策机遇的双重驱动下,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1.能源结构深度脱碳
财政资金对新能源项目的鼎力支持将引发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发电端,光伏、风电项目在政策的扶持下加速落地生根,特别是海上风电借助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其度电成本有望与传统火电相抗衡,同时储能技术在补贴助力下迅速发展,有效解决了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推动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朝着 40% 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能源传输环节,特高压电网建设快马加鞭,跨区域绿电输送的损耗显著降低,消纳能力大幅增强,使得清洁能源从资源丰富地区高效输送至需求旺盛的中心地区,为能源转型筑牢坚实根基,从而促使能源结构向深度脱碳方向加速迈进。
2.产业低碳转型的梯度深化
制造业在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开启全面且深入的转型。
传统重工业领域,落后的高耗能生产线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清洁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生产工艺,例如钢铁行业中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的试点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减排工作。
轻工业板块,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纷纷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以及水循环系统,有效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耗与水耗。
服务业方面,数字技术赋能的智慧物流借助大数据优化配送路线,并大量采用电动货车替换燃油车,大幅减少了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金融机构也积极强化绿色信贷、碳金融服务等业务,为实体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各产业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呈现出梯度深化的发展态势。
3.技术创新生态成熟化
财政投入为双碳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基础研究领域,高校与科研院所获得稳定且充足的经费支持,得以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人工光合作用等前沿理论展开深入攻坚,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在应用研发端,企业与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得益于研发补贴与税收抵免等政策优惠,加速了负碳材料、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微电网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新技术的诞生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进而吸引更多资本回流至研发领域,形成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市场反馈的良性闭环,推动双碳技术创新生态不断走向成熟。
4.碳市场机制精细化
随着财政部助力完善碳市场的法规制度与基础设施建设,2025 年碳交易市场将朝着更加精细、高效的方向发展。
行业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拓展至民航、化工等领域,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控排企业的减排策略也更加灵活多样。
除了通过内部技术改造实现减排目标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林业碳汇、绿电证书等碳资产来完成履约任务。
同时,碳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扩容,碳期货、碳期权等产品能够精准对冲碳价波动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吸引更多金融资本踊跃入场,从而显著提升碳市场的定价效率与资源配置效能,推动碳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成熟。
5.绿色消费市场主流化
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与财政激励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绿色消费在 2025 年有望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在家电领域,节能冰箱、空调凭借能效补贴政策销量持续攀升,这促使厂商积极扩大绿色产能,并加大对智能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
建筑市场上,绿色住宅凭借财政贴息贷款、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备受消费者青睐,进而带动建筑保温、新风系统等绿色建材产业蓬勃发展;
在出行方面,公共交通领域的电动化率有望超过九成,私人新能源汽车购置热情持续高涨,共享出行平台也纷纷向绿色出行方向转型,共同重塑了出行消费的格局,使得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